时间:2022-08-17 预览: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百亿量化,有的大开大合,多线叙事。有的以无厚入有间,研思精微,向每条数据求索,把每个因子研究透彻,而世纪前沿就是其中之一。
01 “遵从逻辑 相信数据”
2010年,吴敌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陈家馨在读大二计量金融学,因缘际会两人人生轨迹开始相交,并高度重合。
随后陈家馨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吴敌的创业项目,虽然三四年后项目关停,但是两人完成了首轮磨合。“我和吴敌该有的争吵都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吵完了。”陈家馨娓娓道来,气定神闲。
过了几年,吴敌从港中大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和陈家馨先后加入了香港的一家平台公司,两人在那里开始了第二段“共事”。
这家平台公司有不同的交易团队,陈家馨和吴敌做国内商品交易所和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CME)的跨境套利策略,很快就做得有声有色。
2015年,吴敌和陈家馨从平台公司离开,正式成立“世纪前沿资产”。吴敌负责公司团队创建,核心交易策略开发以及公司的运营和管理,而陈家馨负责指导公司战略方向,领导投研团队研发交易模型,全面覆盖量化投资的策略研究工作。
独立出来之后,团队展开自营交易,2015年股指期货,2016年开始进入商品期货,2017年开始进行股票高频融券交易,2018年开始获得私募牌照进入中低频领域,2020年对外募资,2021年经过发展,到达百亿规模。
中间当然也有艰难曲折,“股票对速度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经常出问题,数据经常断,丢包,漏掉数据,交易的时候也会偶然出问题,有时候还会有一些黑名单不能买。和期货比,股票交易的运营非常繁琐。另外,股票交易和期货不同,很多募集要通过券商来做,意味着不能只做一个券商、深度绑定一家就可以。多家券商也意味着更多的运营压力。”陈家馨回忆说,2020年9月到11月,几乎每天都在“救火”,事情做不过来,公司压力很大。
世纪前沿从自营到百亿发展不到一年半,如何看待这样的快速增长?
陈家馨形容世纪前沿为风格保守的小而精公司,小而精在于一直到2020年初,世纪前沿员工还不到20个人,目前团队虽然有55个人,但吴敌和陈家馨一直想保持一种紧密的合作氛围。而风格保守其实是形成希望一种稳扎稳打的投研氛围。风格保守体现为早在2016年,世纪前沿进入商品期货领域就发现,市场容量明显,行业天花板肉眼可见,但想到策略还有很多的细节优化没做好,即便观望股票许久,但也并未贸然开辟股票新战线。
小而精与百亿量化看似是一个矛盾体,但在陈家馨看来,团队大小与策略容量并非必然关系,容量更关乎研究方向的选择,比如选股与中低频,更能决定容量大小,容量大需要大票、流动性好的股票,需要信号有优势,中低频换手不可能太高,如果换手太高或者说是对执行的及时性要求很高,就很难做一个容量特别大的策略。
小而精团队也会面临相应的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联系更紧密,形成去中心化的研究方向,能把领域做得更深,看得更细,缺点就是多样性会差一些,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更专注去做一些关键的重要的问题。比如在2020年的时候,模型里面80%以上是量价信号,缺乏长周期基本面情况或事件类研判,2021年下半年团队开始有意识补齐短板,公司整体产品框架和研究体系业已成熟,尤其是在中低频方面一开始就设计为能够支持大型资金来运作的模式,所以即便上量之后也运行平稳,所以在陈家馨眼中,这样的规模增长其实在一个合理速度之内。
对于未来,他认为权益类市场逐步增大,资金活跃程度和市场资金容量整体都是在提高的大背景下,机构自然会增长,但公司希望追求自然增长,不盲目短时间冲大规模,脱离策略支撑范围。“但也不设限,应该是站稳一个台阶,继续往前走。”
陈家馨并没有思考过,希望外界看世纪前沿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关键词。在他看来,本质上世纪前沿是一家科技公司,“遵从逻辑,相信数据。我们量化行业也许没有主动投资很fancy(绚丽)的概念,选择某种赛道或者价值,我们想的是遵从一些科学的方式,整个投研的体系策略发展都是有逻辑的过程,这是我们希望传达给大家一个世纪前沿的印象。”
02 量化1.0-3.0细致锤炼
量化行业本质导致人才持续内卷,竞争异常激烈,这要求业内所有人都能迅速进步,同时要维持竞争优势就要跑得快,能在研发上一直持续进步,在陈家馨看来,持续进步浅层次是一种研究风格,深层次是一种研究体系。
他不太相信纯粹从数据本身去挖大海,只做有坚实逻辑支持的精品因子,现在世纪前沿因子库只有3、400个因子,实际使用的只有100个左右,“要保证自己找到的现象能够站得住脚,好处是对于里面的每一个逻辑,我们都是希望能做的特别干净,东西能够长远来看,是能够长久有效。”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世纪前沿非常小心,“对我们来说不是黑箱,但至少是灰箱,因为从纯数据的角度出发,涉及很多细节把控,非常多可以出错的地方。如果对任何一个环节了解不够深,都很容易被带进沟里,选择的结果未必能在样本内数据看得出来,因为样本内可能没什么区别,有些想不清楚的,很可能找到的只是假象,或者是说本质上是一个风险,并不能产生新的收益。”
体系层面,陈家馨希望公司是研发驱动的组织,形成公司从上而下整体的方向。他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总结出了“量化1.0”到“量化3.0”时代的不同特点:
量化1.0的时代(期货高频时代),一个人就能做交易,数据清除噪音,提取信息特征,自动化运行,这些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但市场进步非常快,单枪匹马的时代过去得非常快。
量化2.0时代,平台系统能把数据、信号特征研究、执行平台、研究平台、运维执行、风控分拆开,将交易流程化、流水线作业,每个专业人士只负责自己一小块东西,拼起来成为整体性能很高的策略。“工程问题全部独立出来,做研究的人能够专注核心的事情,自己看数据、找规律,这就是工业化的特征。”专人专职每个人能发挥更好的水平,但也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大家攻克容易的问题或者做很多很多同质化的事情。同时因为缺少交流,进步也比较慢,就会导致在浅层的东西上做过多的尝试。能迅速获得收益的方式是PM型的模式,招聘大量不同背景的人,让PM自己想办法拓展策略,机构能短时间加大覆盖面,形成多样性,但长远来看仍然是一个人在解决所有问题,看得到上限,回到了1.0时代。
陈家馨希望能走得再远一点。时至今日,他仍然每天抽出两顿饭的时间与同事交流。“策略非常敏感,研究员能够讨论策略就意味着公司内部要有非常高水平的信任和认可,包括能力和人品,这又涉及文化建设,一个相对小的核心之间比较容易建立高水平信任,形成凝聚力,实现量化2.0到量化3.0时代的跨越。”
从1.0到3.0,从创业到百亿,吴敌和陈家馨也面临着自己的转型。“一开始自己做,中间一个阶段是指导别人做,更多解决别人的问题,再到后面就是所谓的战略思维,想一些大家不会想的事情,引导大家去可能去建立一个整体更好的研究型的组织,怎么样去提高大家整体的研究效率,为整个结果负责。”
在高智商人群扎堆的群体里面工作,收益是产生争议后最本质的裁决方式。“用数据说话,尊重事实。但有些事情不是完全能够纯粹从数据的角度去理解,需要细致地把里面的细节拿出来,具体特征是什么样的,这都是非常客观的过程。”
当然薪酬也是人才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吴敌和陈家馨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团队制定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机制的目的是保证一旦团队成员做出好策略,个人回报能超过跳槽或者创业获得的数量。一旦执行起来,要做到准确和公正并不简单。“策略里面每个Alpha的评价比较好分析。但一些不同质的维度,对于贡献度没有非常量化的指标,比如数据占多大权重,技术、策略又占多大权重,比较难精确区分。我们要尽力用科学的规则把每个人贡献多少算出来,避免拍脑袋说这人200万,那个人500万。拍脑袋当然省事,但作为当事人会不理解,会觉得自己拿少了。就算把公式拿给他看,他也会觉得拿少了”。但如果合伙人解释清楚整个框架,当事人就会觉得还算合理,之后就会有一个合理预期。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透明的机制下,公司内部就不会积累矛盾,而信任的建立确实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逐渐建立研发体系,建立信任感,都是前期投入很长,后面慢慢建立起来。”陈家馨说。这样的机制下,世纪前沿招人也一直保持谨慎的节奏。“我们要招水平高、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使得我们扩张比较慢”。
03 “量化不应做过多风格判断”
“高频的能力是工具,如果要靠高频赚高收益,意味着我们对机会非常挑,这样交易机就会很少,容量限制就会很明显。如果中低频能力很强,其实靠持仓赚钱,但拥有高频的执行优势,意味着同样的信号我能够做得更好,能用更低成本拿到我想要的持仓,如果业绩标准一样,意味着我的容量更大一点,这里有一点反直觉”。陈家馨早前受访曾如此分享道。
从业10年,陈家馨难以说自己更喜欢中低频还是高频还是其他策略,在他看来,高频反应很快,每天都有新鲜感刺激感的东西,但相对稳定以后不需要思考太多,中低频则是长时间每天都在进步的这么一个过程,一时在市场中没办法获得太多的反馈,但是从自己的研究能逐渐感觉到自己逐步积累。高频有一点特别好,做了什么事情如果是做对了,可以马上看见效果,这很明显。当然门槛更多,需要抠每一个细节,技术的延迟要求、策略细节处理,如果到达不了最极致的配置难以做出能盈利的高明策略。
正是因为从高频起家,所以世纪前沿对数据的研究非常细致,“国内量价还是一个主流的策略部分,大家用的数据都差不多,细节处理上会有不同,这一块其实考验大家对于数据的认知是否已经足够充分。我们花了最多的时间,做了最大力气的研究,这块依然是最主要的,也是数据量最大的一块。理论上看得出来的都应该能看得到,但实际上我们的感觉一直还在进步,基本上每过一两个月在模型上面认知上面,我们还是能够再找到一些新的东西。”陈家馨自认数据认知是擅长的领域,但依然离穷尽还是有相当距离。同时,他认为人工智能本质就是一种数据分析的工具,优势更多是在一些有大量数据的背景下,用这种工具去更好地识别数据里面的特征。
而中低频恰巧相反,影响更为长期的,策略的影响当下没办法立即看出来,掉坑里也难以短时间之内在市场当中判断策略是否合理,需要从最基础的逻辑去推论,数据的角度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在中低频的环境下更容易是做到一个“还可以”的策略。
风格轮动过快也是2021年许多量化投资人面临的难题,陈家馨不太愿意做风格和行业的判断,在他看来客观情况确实基金经理也有适合的风格或者行业,尤其是主动投资,量化则更倾向于分散持仓,也会有的在风格上会放的相对松一些,给模型的信号一定的自由度。但世纪前沿不会在此放置太多权重,因为在他看来风格和行业都是属于小样本,数据有限,交易宽度较窄,就意味本质上很难稳定的收益来源,在组合里加一点可能会对整个组合提高是很合理的事情,但是不可能太多。从另外层面来说,其实所有的风格要完全做到中性,除非直接买对标的指数,不然的话也是相当难的事情。
客观看待风格变化,需要认识到量化本身的超额收益也是周期性的,它更多的来源是市场本身的活跃、成交额比较大的时候,没有方向、风格轮动特别快本质上就是属于周期之内,长期来看成交额增大是趋势所在,而趋势中有所波折也很正常,当然在2021年特别的显著,大家对风格轮动有压力了本质上是竞争有了压力的变化。机构职能尽量到周期比较好的时候捕捉超额,在周期比较差的时候做好防守。